|
推进科技创新 发展人参产业 |
--记吉林省人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连学 |
加入时间:2015-12-18 来源:长春市科学技术协会 点击:5326 |
|
|
张连学,男,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一直从事药用植物栽培、育种与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工作,带领吉林省人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团队,围绕人参栽培、育种、加工及利用中心开展工作。他提出了人参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并在吉林省人参主产区推广应用,直接经济效益18340余万元,间接经济效益144489余万元。解决了制约参业生产发展的技术难题,提高了我国人参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担任国家人参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保商会人参质量控制委员会主任,吉林省人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草药专业委员会主任。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吉林省第二批高级专家”,“吉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坚持“产、学、研”结合,做科研领域的带头人。 他作为吉林省星火计划人参专家大院首席专家,吉林省科技特派员,情系农民,始终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致富农民为已任。2004年开始,张连学充分利用当地林下资源,将大学和当地企业结成紧密的经济联合体。连同抚松县露水河林业局先后在西林河林场等地建立人参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和示范基地服务体系。根据当地参业生产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抚松县、靖宇县生态条件和地理特点的人参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并进行了示范推广。建立了科技示范基地5个,总面积185公顷,建立种源基地4个,总面积76公顷。建设了科技培养室、资料室等配套设施。他将自己组织筹建的吉林省人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要成员也带到示范基地,围绕人参栽培、育种、加工及利用中心开展工作,为农民解决实际遇到的生产问题。面向农业现代化的需要,遵循“发挥特色,集成优势,突出重点,坚持创新”的理念,构建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团队体系带动了农民用科技的力量提高生产效率。他时常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山区参农家进行种参技术指导。针对人参因其生产周期长,繁殖系数低,育种工作难度大,多停留在起步阶段的现状。他率领科研团队成员长时间的摸索与研究,探索人参新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与系列产品开发途径,培育出人参新品种“集美”和“福星1号”,解决了人参种源混杂退化、病虫害严重、产量低品种差的问题。通过不懈努力,带领团队研究出了绿色人参、西洋参栽培技术,解决了参业生产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偏高的难题,经3年推广,证明该技术可操作性强,经济效益显著,人参平均单产提高10.4%,优质参率占68.37%。极大地促进中国人参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吉林人参产业的振兴。针对西洋参生产过程中一直以来存在着青枝问题,使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价格不足正常西洋参的70%的问题。对传统的西洋参加工工艺进行改造,开展新加工技术示范工作,形成西洋参规模化加工新技术。使西洋参加工成品率由70%提高到80%,西洋参青枝率由30%降低到10%,西洋参加工时间由21天缩短至14天。在降低西洋参加工产品成本的基础上,解决了困扰企业多年的“青枝”问题。 坚持科普示范带头,带领农民科技致富创富。 几年来,张连学团队集中开展较大规模科技培训19期,累计培训各类人员3500余人(次),发放资料7500余册(份)。此外,开展小型咨询活动30余次,对300余户人参种植农户进行现场辅导,解决各类生产问题20余个。累计推广示范地450余公顷,其中人参180余公顷、西洋参120余公顷、五味子30余公顷、细辛80余公顷、平贝母40余公顷,推广人参新品种“集美”和“福星1号”面积1000公顷。带动农户3000余户,参与的单位或公司36个,受惠总人口达15000余人,直接经济效益18340余万元,间接经济效益144489余万元。 坚持科技创新,提升科技致富能力水平。 我国人参的主要产区基本采用毁林栽参,每年要毁林2300公顷,对长白山区的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让人参下山种植,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更合理利用,将山地恢复它自有的森林植被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改变人参栽培模式,是人参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他通过对平地栽参的土壤条件、吸肥规律、光合特性、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等的研究,建立了平地栽参的栽培模式;制定了平地栽参土壤改良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平地栽参综合配套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各1个。解决了林参争地矛盾,维护了长白山绿色生态环境。 先后从国家经贸委、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委、省计委、省农发办等部门申请到技术示范推广资金300余万元,与企业联合,在我国人参主产区建立平地栽参示范基地20万平方米,使人参产量从原来的每平方米1.5公斤提高到每平方米1.8公斤;推广100万平方米,人参单产达到1.70Kg/m2,优质参率60%,可创产值7.55亿元。多年的基层工作中,他不断发现各种生产及技术问题,通过不懈努力,刻苦钻研,先后主持“人参规范化种植提升、系列产品综合开发及品牌培育研究”、“平地栽参关键技术研究”、“吉林省中药材无公害规范化示范基地建设”、“人参皂苷合成与积累的适应环境条件”、“人参种子贮藏特性及长期保存技术”、“人参皂苷生物合成及其限制因子研究”、“人参花叶病成因、发病机理及防治技术”等数十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先后取得科研成果1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仅近5年来,共主持国家、省、部级各类项目20余项,研发经费3500余万元,发表论文110篇,出版编著2部。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他主持建设了科技部省级共建资源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生药学重点学科、吉林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重点实验室、吉林省人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筹集资金500余万元,建成了人参化感实验室和中药材无公害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研究室,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等开放实验室。分发挥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工作职能,积极不断创新,让科技、资金、信息、人才等资源与农业、农村、农民真正实现了零距离接触,给科学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带来了不竭的动力。 |
|
|
|
|
|
 |
|
|
|
|
|
|
|
|
|
|
|
|
|